首页 >快讯 > > 正文

“江苏工匠”杨从银: 从“洋”设备上琢磨出杨氏操作法_环球新动态

2023-06-08 12:01:1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杨从银在调试设备


(资料图片)

6月5日中午,回宝应参加会议的宝胜(上海)线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从银,急匆匆赶回上海,中压电缆新结构导体正在试制,许多关键事项需要他拍板。

今年48岁的杨从银,曾经是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操作工,本着“唯有掌握过硬本领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信念,他刻苦钻研技术,10多年后获得全国技能竞赛总冠军。他努力改进操作方法,对电缆制造关键工序工艺精度的提升以及在高端电缆原材料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操作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再到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华丽转身。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等荣誉称号,入选江苏省职业建设专家库。

跟着“牛”师傅 升级成为企业技术能手

“刚工作时的师傅刘为民,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榜样,他的技术与为人,深深地影响了那时年轻的我。”杨从银说。

1996年9月,杨从银从“宝胜”与哈工大联合创办的成人教育学院电缆电气专业毕业,进入“宝胜”通信电缆事业部串列线上当学徒工。父亲在他上高一时去世,杨从银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此立下“唯有掌握过硬本领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信念。

“刘为民师傅比我只大了6岁,先我工作也只有4年,但技艺水平在操作人员中最出色,对徒工的技术要求特别‘苛刻’,大家都称他‘牛’师傅 。”杨从银说,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干一行 ,钻一行,业勤于精,技术制胜”;看得最真切的是“牛”师傅潜心钻研,攻克技术难关的那股“牛劲”,他于是暗下决心,要像师傅那样,当一名串列线的行家里手,成为工人中的“金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到一年时间,杨从银便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且因技艺娴熟,被破格提升为串列线岗位的“挡班”。为让当班工人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他还将自己摸索的经验编写成操作手册供大家借鉴。

刘为民离职后,杨从银“接班”当起了主机手,他从一个懵懂的学徒工蜕变成通信电缆事业部的技术能手,为自己铺就了崭新的人生起跑线。

从“洋”设备上 琢磨出“杨氏”操作法

为满足我国铁路运输和轨道交通领域高科技电缆替代进口的需要,“十一五”初期,“宝胜”在国内率先开发铁路信号电缆项目,从国外引进了国际尖端电缆线成套设备流水线。

“‘洋’设备说明书是外文,设备安装调试人员是老外,为了交流,从设备进厂开始,我苦练外文。”杨从银说,这期间,他全程跟随外国专家,从材料选用到设备操作,再到产品质量检验,每一道程序在外国专家讲解后,他都要先摸索一遍,遇到问题及时请教,直至完全弄懂为止。

外国专家只想让设备尽快正常生产,但“宝胜”的要求是让产品精度达到世界一流。杨从银一边摸索操作程序,一边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编制出让工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操作规程,被工人誉为“杨氏”操作法。这个操作法,后来被“宝胜”列为标准化操作法规。

进口材料国产化一直是国内电缆制造厂家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杨从银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能,通过一次次不懈的努力,最终在发泡材料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宝胜”高端电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100多小时训练 斩获全国技能赛总冠军

“我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那年,职称是中级技师,获得前三名即可晋升高级技师,这是我努力的最大动力。”杨从银说。

2011年春天,“全国第二届电线电缆制造工技能竞赛”举办,已经调任信号电缆事业部的杨从银与4名同事报名参赛。此次竞赛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为赛出好成绩,杨从银一边看专业书籍,一边下班后带着4名同事到拉丝车间训练,每天两小时,半年训练时长达100多小时。

当年的竞赛,先在全国九大赛区预赛,从1113名选手中选出106名参加4个组别的决赛,每个组别的第一名再参加总决赛。杨从银凭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操作技术,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总冠军,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殊荣。

多年来,杨从银先后为“宝胜”培养了30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一人荣获全国电线电缆拉丝工技能大赛三等奖,一人荣获上海市电线电缆安全生产技能大赛一等奖、六人荣获二等奖。杨从银总结的《SNL—17H型铜中拉机组操作法》被扬州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科技局等认定为扬州市十大先进操作法。去年,杨从银获得“特级技师”职业资格。

通讯员 王新 记者 刘峰生 宫 煜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北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