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 > 正文

川剧《狐仙恨》的传统和艺术价值管窥之一

2023-08-02 12:28:32 来源:顶端新闻


(资料图片)

“凭藉传统七分力,还我艺事十分功”,这是川剧前辈的一句俗话,说的是要想很好地表现艺术,必须向传统学习。川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尤其是川剧的表演,可谓是惟妙惟肖。1986年的秋,四川省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虽然只是青少年比赛,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其中李鸣与李森分别扮演《狐仙恨》中石怀玉、《装盒篮宫》中的陈琳,双双获得表演一等奖。 这两个少年之所以能够出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师父蓝光临先生的言传身教。任何一个剧种,戏曲演员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传统的认真继承。京剧大师周信芳曾经说过,戏曲的一家,离不开前辈的百家。所谓博采众长,方能幻化自如。戏曲表演的传承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规律。 《狐仙恨》的成功,就是继承传统的结果。这部作品是成都市川剧院根据《聊斋》故事《武孝廉》和川剧传统剧目《活捉石怀玉》改编的。故事是武孝廉石怀玉进京赶考,误上贼船,重伤肺腹,吐血不止,濒临死亡。这时候,遇到狐仙。狐仙把自己千年修炼的丹珠,吐与石怀玉吞服,使石怀玉死而复生,与狐仙结为夫妇。石怀玉进京赶考,中文武双魁状元后,被招为郡马,遂即遗弃狐仙。狐仙悔恨交集,夺回丹珠。石怀玉自绝于人,在惊恐中,倒地而死。 这样的题材,其实传统戏中屡见不鲜,要演出新意,并不容易。首先,必须要剔除传统剧目的某些糟粕性的因子。比如,传统戏剧目《活捉石怀玉》包含不少迷信,报应,宿命论思想,此外有的舞台处理过于恐怖、血腥。这些东西事实上成为某些观众满足低级趣味的借口。要让这个戏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就必须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性的内容,要更深刻的把握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人性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剧中的狐仙虽为异类,但其实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复仇女性。这个狐仙身上的人性是占主要内容的,她的妖性,是几乎没有的。与其说她是一个狐仙,不如说她是一个更具有反抗能力的女人,是无助的弱势女性的理想化想象。石怀玉,虽然文武双全,但精神上确实忘恩负义,道貌岸然。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妖更近似人,而人却近似禽兽。这种颠倒错乱,其实正反映了人自身的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狐仙作乱,而是人心作乱。 整部剧的基调是悲凉的,甚至是绝望的。剧中悲痛惨恻、动人肺腑的故事情节营造了极强的艺术张力。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狐仙的自我提问 “想不到我千年得道的狐仙,反成了凡人的弃妇”。这句提问是极富哲理的、令人深思的。在男权社会,别说是普通妇女,就是一个狐仙,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这个提问,其实已经是在对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有力的控诉。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北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